发布时间:2017年08月07日 来源: 作者:系统管理员 字体: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:
小儿脾胃功能发育不完善,消化机能较弱,无论是内伤乳食或者外感六淫,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,出现泄泻,可见大便稀溏,或如水样,色黄或绿,夹有奶瓣,气味腥臭,或伴流涕发热等。临床以伤食及脾虚感寒多见。常用的手法及穴位如下:
1、脾经(在拇指桡侧赤白肉际,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):自患儿拇指尖推向板门为补,称“补脾经”;将患儿拇指伸直,自板门推向拇指尖为泻,称“清脾经”;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,称“清补脾经”,推100—500次。补脾经能健脾助运,补益气血,透斑疹;清脾经能清湿热,化痰涎,止呕吐;清补脾经则能消食导滞。
2、大肠经(食指桡侧缘,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):由食指端直推至虎口,称“补大肠”;由虎口直推至食指尖,称“清大肠”;若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,称“清补大肠”。推100—300次。
3、七节骨(自第四腰椎棘突至尾骨端成一直线):以拇指或食、中二指指腹,自龟尾向上直推,称“推上七节骨”,自第四腰椎棘突向下推至尾骨端,称为“推下七节骨”,推100—300次。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;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。
4、足三里(膝眼穴下行三寸,胫骨外廉,大筋内):以拇指甲掐3—5次,继而揉之,称“掐揉足三里”。可健脾和胃,强身健体。
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 白东英
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